歐盟官員今年早些時候訪問了亞洲國家,試圖說服該地區的政府效仿歐盟,為科技公司制定新的 AI 規則,其中包括披露受版權保護和 AI 生成的內容。
與歐盟的 AI 法案相比,東盟的 "AI 指南" 要求公司考慮國家的文化差異,並且不規定不可接受的風險類別。像所有東盟政策一樣,它是自願的,旨在指導國內法規。
東南亞國家擁有近 7 億人口和超過 1000 個民族和文化,在審查、錯誤信息、公共內容和仇恨言論方面有截然不同的規則,這可能會影響 AI 法規。例如,泰國有法律禁止批評其君主。
科技高管表示,東盟相對放任的立場對企業更友好,因為它限制了遵守負擔,而該地區現有的本地法律已經很複雜,並允許更多創新。
IBM 亞洲政府事務副總裁 Stephen Braim 說:"我們也很高興看到該指南與其他 leading AI frameworks 密切一致,例如美國的 NIST AI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他指的是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制定的自願性指南。
三個東盟國家的高級官員表示,他們看好人工智能對東南亞的潛力,並認為歐盟在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危害和利益之前就過於倉促地推動監管。
東盟指南建議公司建立 AI 風險評估結構和 AI 治理培訓,但將具體細節留給公司和地方監管機構。一位官員告訴路透社:「我們認為這是為更安全的 AI 設定 ‘護欄’。我們仍然希望創新。」
該指南警告了人工智能被用於錯誤信息、"深度偽造" 和假冒的風險,但將如何應對留給各個國家解決。
日本和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也表示將採取類似放鬆的 AI 監管方式,這讓人懷疑歐盟建立基於其 27 個成員國將適用的規則的全球 AI 治理標準的雄心。
歐盟推動這項努力的動力是布魯塞爾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及其對公民權利和安全影響的擔憂,這使得風險控制和執行成為擬議立法的核心。
雖然東盟沒有任何立法權力,但它更喜歡成員國做出自己的政策決定,這使得這些國家與歐盟的軌道截然不同。
荷蘭數字化部長 Alexandra van Huffelen 告訴路透社:「如果我們希望 AI 被用於造福人類,我們需要在人權的基本原則上團結起來。我不認為我們相距甚遠,以至於無法彌合分歧。」
參考資料:
- Exclusive: Southeast Asia eyes hands-off AI rules, defying EU ambitions